「此地乃是水陆枢纽交汇之地,如果在这里筑城,就可以从海上补给。」
「此外还有两京,是陪都。」
「一是鸭绿府(今吉林省临江市),顾名思义,镇守鸭绿江,是和朝鲜往来的要道。」
「二是南京南海府,如今此地在朝鲜境内,暂且不表。」
「如果再建渤海国五京,大明是不是就能和渤海国一样,控制长白山地区?」
听完之后,众人又根据山川地形进行研究,果然这五京的位置是极好的。
这能不好吗?
东亚这个怪物房,军事战略的思想实在是太先进了,春秋战国就搞出来《孙子兵法》了。
渤海国的历史早已经消散,甚至连渤海国的建立功臣都没能留下名字。
但是从五京设置来看,渤海国确实不愧海东盛国的名号,这五京的位置都非常关键。
不是熟悉东北山川地理,又深谙政治军事的天才,不可能提出如此厉害的规划。
只可惜历史连谁帮助渤海国主定策,都没能留下名字来,只剩下这史书上五座废城。
众人又从作战丶补给丶后勤丶屯田丶剿匪丶设防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商讨,论证了四京确实是控制长白山地区的重要节点。
再加上刘荩臣的五国城,五座城市要塞的方案成立。
众人看向李如松。
「李班正,就请你起草奏疏吧。」
李如松立刻说道:
「不行!这是大家群策群力的结果,如果要上书,还请各位都要署名。」
众人看到李如松态度坚决,也不拒绝,心中也有隐隐的激动。
大明重文轻武,其实不仅仅是大明,从宋代开始,就没有武将上书的国政军策了。
这项权利,都是牢牢掌握在文臣手里的。
这也不是武将不想,而是从宋代开始,文臣武将分途,不像是汉唐的名将,那是出将入相,上马管军下马治政,所以才能写出国政军策来。
等到宋代开始,武将文化水平偏低,只掌握军事技能,就别想着写什麽国策了。
李如松起草,众人又修改,一份《请筑五城以定北境疏》就此出炉。
等写完之后,众人都是成就感满满!
接下来众人轮流署名,最后李如松和刘荩臣也签下名字后,李如松又想起父亲的教导,让他在京师尽量低调,他对众人说道:
「这份奏疏是不是应该请苏教务长看看?」
众人纷纷点头,大家都没写过奏疏,万一有什麽犯忌讳的话。
大家认识的人当中,最会写奏疏的就是苏泽了,李如松请求送到苏泽前先过目,也是稳重之举。
而且苏泽和他们确实也算是有师生的情分,大家又一同拿着奏疏,前往苏泽的府上投书。
众人又觉得,一堆军官都去苏泽府上不妥,于是推举李如松和刘荩臣两人为代表,去苏泽府上拜见。
——
「李如松和刘荩臣?」
苏泽刚刚从内阁回家,听到管事的通报,皱眉问道。
「这两位军将都说自己是老爷的弟子,所以吾等不敢做主,就请他们在门房厚着了。」
「让他们去偏厅吧。」
苏泽自然记得两人,李如松不必说了,刘荩臣是诚意伯的世子,在武监的时候苏泽就记得他的名字。
既然两人都以弟子身份来拜见自己,总还是要见上一见的。
等到了偏厅前,李如松这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也不由的忐忑起来。
他看向身边的诚意伯世子刘荩臣,这家伙更是没出息,已经开始双腿打颤了。
李如松打趣说道:
「刘兄,你紧张什麽?」
刘荩臣说道:
「李班正,你不紧张?这可是苏教务长!我爹要是知道我来干这事,回去非要打断我的腿!」
李如松也颇有同感的点头。
自己老爹在入学前,千叮万嘱不能得罪的人名单中,苏教务长就排在前列。
在京师两年多,李如松自然明白苏泽的分量。
别说是他,就是他爹,安东都护府这个副都护,见到苏泽都要行大礼。
今日自己带着奏疏来求见苏泽,也不知道是福是祸。
可到了偏厅前,也没有回头路了,李如松咬牙说道:
「再难也要上,这份奏疏可是我们大家的心血!」
两人这麽一打岔,紧张的情绪平复了一些,在管事的催促下,两人迈步进入偏厅。
「武监一期骑兵科李如松丶刘荩臣,拜见苏教务长。」
两人进门之后就对苏泽行了一个武监的军礼。
这也是众人商议的结果。
他们和苏泽的联系,就是武监生教务长的关系。
既然如此,那想要让苏泽支持他们,就要拉进这个关系。
果不其然,李如松和刘荩臣这样的开场白,让苏泽脸上挂上笑容,吩咐两人入座后,又让管事上茶水。
李如松是军人,也不愿意弯弯绕绕,在简单寒暄了之后,就掏出奏疏说道:
「苏教务长,这是吾等武监一期商议出来的一份军略,想请您斧正。」
军略?
苏泽接过《请筑五城以定北境疏》,打开之后仔细的阅读起来。
李如松和刘荩臣紧张得心都要跳出来了,看着苏泽一字一句的读完,两人更是呼吸都要停止了。
「这份军略,是你二人写的?」
李如松和刘荩臣摇头说道:
「乃是吾等克虏营的武监一期生群策群力完成的,弟子只不过是主笔。」
苏泽看向李如松,李如松迎接上苏泽的目光,就在李如松感觉过去很久之后,苏泽抚掌道:
「妙策!这等国政军策可刊史书!」
「啊?」
李如松没想到苏泽竟然给了这麽高的评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