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神思恍惚,“刘二把钱私吞了怎么办?”
刘二姓刘,算不上赵家人。
梨花不想理她,见族里伯娘婶子看过来,直言,“二堂伯不是跟着吗?”
几个老实汉子点头。
排行二的安排了活,然后是排行三四五的...
路上什么情形还不清楚,谨防不能生火煮饭,必须囤些干粮。
炒米不易坏,菽乳饼管饱,必须多囤,小麦磨成粉做成面条油炸后碾成粉泡水就能吃,也得多备点。
当然,制造这些需要柴火,汉子们出城捡柴,妇人们制作食物。
她事无巨细,每个人都有活。
老人孩子也是,老人编竹席垫子,为途中过夜用,孩子们守着烧水。
途中尸骨暴露,亦产生疫病,入口的水须得煮沸过的水,因此尽量提前备好。
说完这些,刘二媳妇在门边探头探脑,“三娘子,粥好了。”
昨天到现在,除了馊饭,大家伙都没吃东西,梨花看了眼老村长,“把粥舀到盆里,接着淘米煮。”
“好呢。”
一百多张嘴要吃饭,一口釜煮饭太慢了,赵二壮说,“灶房大不?我家有釜...”
院里堆着东西,没地架釜了。
“有。”梨花说,“大堂兄,你带二堂伯去。”
赵书砚尚在震惊中,他已经两月没回过家,只知道梨花得了疯病偷他阿耶的银钱,见面后,小姑娘眉眼弯弯的问他城里事,和以前一样爱听故事,并无不妥。
而刚刚,她端着脸,沉着冷静的筹备逃荒事宜让他目瞪口呆。
小姑娘口吃清晰,逻辑严谨,真只是传达老村长的意思吗?
“大堂兄...”
他回过神,迎上小姑娘有些担忧的目光,微微笑了笑,“好。”
累了一上午,吃过饭大家就进屋打地铺睡觉,太阳一落山,赶紧忙碌起来。
第22章
城外难民众多,越往后,官差只怕会盘问得越严格,梨花给赵大壮银钱时,教他,“大堂伯,你们每人背个背篓,回程遇到官差盘问,就说进城卖草药的。”
这样官差就不会阻止他们进城了。
赵大壮把银钱放进衣兜,挑了把顺手的锄头,担忧道,“问你堂姑她们呢?”
“就说医馆人手不足,请她们帮忙碾药材煎药的。”
赵大壮心里有了数,麻溜的提起背篓,吆喝族里人动作快点。
他们前脚走,几个妇人抱盆提桶的也出门磨菽去了,菽有多种吃法,菽乳,菽浆,菽渣,其中菽乳以菽磨成浆熬煮过滤倒入釜里以石膏水点煮而成,煮熟后以木板固形晒干能放大半年。
菽渣油煎,硬而饱腹,是最易携带的干粮,可惜铺子没有石磨,得去正街井口那边的石磨上磨。
带路的是元氏,梨花叮嘱她,“若是有人问起,你就说家中老人过世办席面用的。”
做菽乳的工序多,平时都是宴客才舍得煮上一锅。
元氏没了钱,无精打采的,梨花又去叮嘱小吴氏,后者心思通透,“你别担心我们,我们知道怎么说。”
城里也不太平,被别人知道铺子粮多,肯定会翻墙来抢。
她嘱咐梨花,“待会你把院门从里锁上,小心孩子们溜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