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家还在为周六上午《紫茉莉》20万的收听欢喜,畅想下一个月可结算的版税。
现在,小绣球轻轻松松倍杀前辈。
可见作品就是歌手和乐队的底气。
一首好歌,胜过百篇、千篇营销红稿。
而蒙蒙稳定高质的产出更是狠狠安抚住了粉丝的心。
专业乐评人的稿子太高深做作,暂且撇开不管,但下沉市场的好感路人群体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此处,戴吉尔应用了一些……咳咳,一些乐圈bot的发言。
“他们说,乐队一旦沉浸在自己的风格氛围里,开始搞一些自以为独特的创作,那乐队就离死不远了。心折好就好在核心风格不动摇,每次试探出一定的安全区域,围绕越来越大的舒适区创作,由乐队圈慢慢过渡到受众更大的流行圈。”
李庭舟并不否认这种说法:“是这样没错啊。”
他来到心折后,一直以来都坚持在做的事就是让乐队放下“架子”和“负担”,去做更适配大众听感和喜好的融合概念。
事实证明,他的路线是没错的。
以前的心折有些小众,固然风格独特,但缺少传播魅力。
现在的心折就像是社会化训练成功,虽然牺牲掉一小部分特性,但它更具生存力和综合竞争力,不知不觉也圈下了更多的概念标签:一提到花、雨、风之类的意象,不止乐队圈,流行圈也会下意识地想到心折的歌。
因为这两三年的产出中,心折一直在加强此类印象。
这是很难得的,也是很难做的事。
就像有的诗人擅长作离别诗,有的诗人爱写边塞诗,大家各有各的专长领域。三代心折能延续风格并强化标签,前瞻性已经超过了90%的一专一转型类歌手。
钻石音乐总监探班一姐时,曾经问过李庭舟类似的问题。
“总是写这些,不会厌烦吗?”
“粉丝爱听,观众爱听,收藏一个月比一个月多,一到雨季花季乃至平时刮风下雨,收听都会暴涨,你不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听歌习惯吗?”
李庭舟不爱说那些高深的概念。
他愿意用诡辩的方式去弱化自己的布局:“一年四季都有花开,祖国土地上只有极少数地区不下雨,风更是有着极好的寓意。我喜欢花雨风,每一个时节、每一个时刻,都代表了不同的心情、寄存了不同的记忆。”
“我才25岁,心里有点什么想法就写出来了,没有那么深刻的生活感悟。”
发际线岌岌可危的音乐总监罕见地无言以对。
他倒是想开口指教,奈何年轻人不给机会啊!
回归夜谈,李庭舟不放过任何一个加强心折精神、强调心折路线的机会,他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暗鼓动:“我们不用费心去面面俱到、样样精通,只需要走一条独属心折的路,把这条路走宽走长就够了。”
戴吉尔很是赞同,大半夜的热血沸腾,拿起鼓槌就是一顿solo,炫完后切换了蓝牙音响里的歌,又回到《无尽夏》。
“不是,你还没听腻?”刘璐思都有点听烦了。
“不腻啊,越听我心情越好!”
*
【舆情观察室重建版|你璘素在?】
————
从下午开始,陆陆续续给蒙蒙微博点赞了十多条。
没人告诉他连赞会被罗伯特判定为同类?
他自己会降权重不说,蒙蒙也会被限流。
二次补充:
累积26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