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血的教训: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王澄在位格拔高之后,自然看透了罗真人/兰陵笑笑生的真面目,也看到了他麾下龟山书社诸人的来龙去脉。
脸色变幻不休:
「原来他们中某些人的祖上就是传说中方孝孺的第十族?!
不仅从太宗皇帝的手里活下来了,还建立了秘密组织龟山书社,用两百年时间网罗文人士绅,操纵大昭王朝政局。
甚至连数位社稷主意外死亡的背后都隐约藏着他们的影子。
这简直就是大昭王朝的影子内阁!」
凤洲山人此时还不知道自己只是被【奇货可居】看了一眼,只有少数高层才知道的核心秘密之一就泄露了出去。
事实上,正史写的清清楚楚,方孝孺并没有被诛十族,只是被诛杀了父系宗族而已。
当年方孝孺跟黄子澄丶齐泰一起在大昭朝堂制造了一场制度性灾难。
举荐制受益者共有873人,其中方氏家族共举荐姻亲故旧37人,都在关键部门,其中不乏不通文墨的纨絝子弟。
自此方氏门生故吏遍布六部,与其他被举荐的「人才」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孝康重臣的黄子澄虽官至太常寺卿,其子侄却无一人荫补入仕。
齐泰作为兵部尚书,家族成员也一直在凤阳老家务农。
三者对比格外凸显出了方孝孺这位「当世大儒」的真实为人:「以私恩坏国法,以门生乱朝纲!」
为什麽后来他在士林中被吹得那麽好?几乎成了大昭王朝忠臣丶诤臣丶直儒的代表?
自然是因为这位老先生是真的给所有文官谋福利!
如果韩家老四没有延续朱家天命成功靖难,大昭王朝恐怕得倒退1200年。
有这样一位陪上了自己全族为大家谋福利的老大,后世文人写文章的时候谁不得夸他两句?
也怪太宗文皇帝没有真的痛下杀手,最终留下了祸根。
这些没有被诛杀的门生故吏牵头成立了最早的「龟山书社」,这些文人掌握着舆论喉舌,联合到一起慢慢鼓噪声势。
从江南才子祝枝山的笔记《野记》开始,人为制造了所谓神州历史上第一个诛十族的案例,突出韩老四残暴,方孝孺忠君。
谎话说了一千遍就让很多人都无视史实相信了这一点。
人心变化之下这一份假圣旨《诛方孝孺十族诏》也变成了符应镇物。
本就是为了隐藏他们的身份以免被朝廷针对,自然获得了「天网恢恢,又疏又漏」的能力。
纵使他们有朝一日真的被皇帝送了一个「十族消消乐套餐」,也能靠着这件宝贝留下许多漏网之鱼。
凤洲山人目视追来的王澄又恨又怒:
「不要说只是书中的九天玄女,就算是社稷主下诏都不可能把我们全部杀光。
你就是刚刚在瀛洲立功,得了一身御赐麒麟袍的王富贵是吧?老夫已经记住你这条社稷主的走狗了!
咱们走着瞧!」
王澄挑挑眉梢,心道:
「韩武圭当时也是这麽跟我说的,然后蒲寿英的.十族就没了,你们倒是挺有缘。」
他其实能理解这些活下来的「第十族」后裔,失去了重新成为门阀的机会,自然格外敌视大昭王朝。
甚至猜测土木堡之变中勋贵一脉差点被一锅端,导致此后文武彻底失衡,有没有可能也是他们的一次蓄意报复?
「本来应该是老朱家吃的苦,老韩家那是一个也没落下。
对宗室来说这就是血的教训,一开始心慈手软没有斩草除根。
打蛇不死,反受其害!还一连害了后世十代人。
一旦被这些人盯上,肯定是贼咬一口入骨三分,就连社稷主都得搬出皇宫以求保命。
对了,前面从毛海峰那里得到的广泽王世子的情报,也跟龟山书社连起来了。
如今取代了嫡长子允丶文丶遵丶祖丶训,钦丶武丶大丶君丶胜一脉坐上皇位的是嫡四子一脉,高丶瞻丶祁丶见丶佑,厚丶载丶翊丶常丶由。
龟山书社跟嫡长子一脉留下的最后血裔广泽王世子韩武圭尿到一个壶里去,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这韩武圭是武字辈,跟太子是一代人,熬死绍治皇帝轻而易举,要是让他成了在世鬼神,说不定还真有机会。」
王澄深知痛恨大昭怀念云蒙帝国的人远远不止这些人,不然龟山书社不可能有这麽大的声势。
而他们采水王家的灭门惨案,也是起源于龟山书社和皇帝丶国家的利益争端。
巡按御史王本固只是执行者的角色,上面一定还有隐藏更深的主使者。
被【诛方孝孺十族诏】挡了一下,龟山书社和还童仙的人马很快就逃散一空。
同时书中世界也开始黯淡下去。
十卷《忠义水浒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每一卷都是一个特定剧情的出入口和施法媒介。
如果被切断了原稿和书中世界的联系,他们再想出去就只能像大海捞针一样找其他的原稿,时间一长还会被书中世界继续同化失去自我。
凤洲山人这是要故意把他们逼出去,消除掉九天玄女这个最不讲道理的变量,再尝试用优势兵力围杀他们。
「师弟,我们杀出去跟他们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