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6章 新势力绞杀局开始
PS:求月票~~!
传统经销商体系混乱,消费者口碑崩塌,对于船夫哥以及BYD来说,与其说是眼光超前,提前布局新能源,倒不如说是他们的燃油车已经完全卖不动了。
作为一家传统车企业,燃油车那麽成熟的体系,怎麽可能会有企业放着白花花的银子不赚,全面放弃燃油车业务,是个人都知道燃油车跟电动车两者是可以共存的。
哪怕是在电动汽车最为疯狂的时间段,性价比高的燃油车依旧很好卖,吉利与长城在2021年度转型缓慢,固然有自身战略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的燃油车卖得实在是太好了。
看看这两家2021年度的销量,吉利8万辆,长城1万辆,合计9万辆销量当中,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加起来也不过7万辆。
三四线城市以及县域市场,充电基础设施覆盖率不足,燃油车依旧是这部分市场的主力,成熟的燃油车矩阵,降价之后性价比极高的国产燃油车,颇受这些用户群体的青睐。
尉来的燃油车销量虽然下滑,但70多万的销量依旧能让不少车企眼热,这可是砍掉了很多车型之后的销量,BYD玩跟新势力一样的套路,根本原因还是燃油车竞争力不足。
在新能源汽车爆发之前,BYD每年虽然也能卖出去四十多万辆的车子,但对于一家大型车型来说,这个销量根本就不够看,若不是有包括电子代工等等其他业务,仅仅依靠这些销量BYD真不一定能撑到新能源汽车的爆发。
「嘿嘿,有现成的热度为什麽不蹭一下,还得恭喜叔您了,今年的销量上了一个台阶。」
特斯拉近期与尉来的纷争还没有结束,他们喊出的140万辆销量,对于尉来而言就是最好的靶子,两者的竞争可不仅仅只是在标准之争上,全球第一新能源车企的名头,无论是对于哪一家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融资噱头。
尉来141万辆的新能源年销量预期,就是明晃晃的表示要在2022年重新拿下全球第一新能源车企的名头。
「是啊,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船夫哥自然明白檀锦程话里行间的意思,从1995年成立以来,至2007年凭藉着F3的爆火,BYD销量突破10万辆,2009再上一个台阶突破40万辆,也是在2009年,巴菲特入股了BYD。
不过之后的几年里,BYD对于市场的判断失误以及自身产品一系列问题造成的品牌信任危机,让BYD在2011年经历了自成立以来的最大危机。
船夫哥都不得不公开承认,BYD在客户,经销商,媒体三个关系都没有处理好,也正是经历了这次危机之后,BYD开始从规模导向品质导向转型。
从跨界造车的生死抉择,到经销商崩盘与品牌信任危机,再到豪赌新能源汽车,BYD的每一次转型其实都是迫不得已,无非是遇到了生存危机。
「全面停产燃油车的豪赌,远的不说,近的对BYD影响就不小啊。」
迪子的燃油车占比虽然不足2%,但部分车型毛利率高达15%,停产之后,短期来看,迪子每个月至少会减少8000万元的利润,这也是尉来不会放弃燃油车的原因。
「我们不像你们啊,虽然品牌形象重塑了,但是燃油车真的没人认。」
船夫哥一脸的无奈,BYD说是传统车企,但是这个传统二字几乎没有消费者认了,没有哪一家传统车企的燃油车销量会如此之低的。
有也有,都倒闭了。
BYD没有倒闭,除了有其他业务支撑之外,最大的就是他们对于政策的把握以及ZF方面的资源,另外他们的运气也不错,拿豪赌新能源到完全摆脱困境这事儿来说,很大部分运气也受益于「运气。」
2020年特殊事件的爆发,供应链的绞杀,BYD通过跨界自求,用生产口罩来获得国民好感度,成为全球最大口罩供应商之一,不仅仅缓解了压力,还通过销售口罩获得15亿元。
供应链的垂直整合,自研IGBT晶片的量产,电池双供体系,抓住了国内新基建的机遇,在地方ZF方面,还拿下了包括深城在内多座城市的电动公交订单,商用车销量在2020年同比增长了23%。
尉来也改造了口罩生产线,不过没有船夫哥这麽激进,主要还是用于甬城周边以及老家地区的口罩供应,其他的则是通过英柯医疗来执行,在产能上没有BYD那麽的夸张。
虽也收获了不少的好感度,但是比起五菱与BYD,总要差了一些,加上尉来本身就在消费者当中口碑不错,没有与BYD这种口碑上的极致反差感。
「说起来挺羡慕你们的,今后你们的燃油车跟新能源汽车销量点比应该会是六四或者七三的样子吧,有销量有利润。」
今年尉来的总销量当中,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占比已经无限接近于五五开了,按照尉来公布的2022年度销量预期,已经确定了公司的战略格局。
六四或者七三开,将来可能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出现一些变动,但大体的格局不会变了。
「嘿嘿,其实也是您这些老前辈给我们这些后辈带来的经验,我们也算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了。」
这一点檀锦程也没有瞎说,他虽然有前世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经历,但企业经营没有那麽的简单,无论是像BYD,吉利还是长城这样的一线自主品牌,还是利帆与众肽这样的破产企业,在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檀锦程都充分吸收他们的成功经验,也分析他们的失败经验。
其实总结起来,无非就是质量与服务这两块儿,传统的自主品牌大多数其实在这方面做得不行,再者就是营销能力低下。
「你小子,嘴巴还是这麽损,不过你说得也没有错,多看看对手是如何成功与失败的。」
「还有啊,一会儿结束之后咱们聊一聊。」
全面转型新能源汽车,对于BYD来说又是一场豪赌,除了每个月减的利润之外,2022年度迪子需要另外增加50亿元的投入用于改造生产线,压力巨大。
虽然补贴下降了,但BYD大部分的利润其实还是来自于新能源补贴,在资金方面BYD比尉来的压力要大得多。
这一次参加团拜会,也是想着拉拉关系,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融资机会,眼前的可是个大财主,两家虽然在业务上是竞争关系,但同样也是合作关系。
BYD的投资部门持有尉来的股票,来还有巨量引擎的投资部门也持有 BYD的股票,这种交叉持股的模式,无论哪一家成功了,对于另一家来说都不是坏事儿。
在竞争当中共存,也是两家这些年建立起来的默契。
「咋?借钱啊?」
檀锦程都不用细想,快过年了,大家都忙得很,船夫哥总不至于找他叙旧,任何一家公司转型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肯定就是资金的问题。
「能不能不要说得这麽难听,这叫融资,我们公司打算发行一些公司债,可以的话你让你那个巨量引擎认购一些吧,帮着捧捧场子。」
虽然已经减少了在投资圈子里的动作,但是檀锦程的名头在投资圈依旧响亮,但凡檀锦程站台或者是巨量引擎认购的股份与债券,都能够受到市场的关注。
发行方推广起来也能够更加的顺利。
「行,到时候我跟老成还有老黄打个招呼,具体你派人跟他们谈吧,不过资金量应该不会很大哦。」
「知道,你们才花了20亿嘛,真是财大气粗;放心,要不了多少钱,就是借你们一个名头,让发行顺利一些。」
船夫哥口气当中不无羡慕,在与特斯拉竞争的同时,尉来也在积极布局产业链,去年年底,尉来子公司锦新时代以20亿元战略投资锂盐龙头盛新锂能,通过定增认购了4663万股股份,持股比例达到了11%。
尉来对这次投资的解释是出于战略,锁定锂资源供应,强化自身在动力电池的上游布局,双方约定在原材料购销,技术合作等领域深化协同。
按照2022年采购计划,2022年度锦新时代将向盛新锂能意向采购约30亿元锂盐,对外虽属于投资,并且现在的价格也有些过高了,但是这笔投资在战略上却给锦新时代的动力电池产能扩张提供了便利。
战略入股盛新锂能之后,锦新时代通过直接控股,合资参股,战略投资等方式,累计参股或控股的锂矿资源企业达七家之多,覆盖国内川省,赣省,JIANG省以及澳大利亚等核心锂资源产区。
两家100%控股企业,一家持股90%企业,剩馀五家持股5%至40%不等,通过长单协议加技术合作,锦新时代锁定着全球超50%的锂资源供应。
在尉来汽车还没有样车之前,巨量引擎总经理黄鸣就满世界的买锂矿相关企业的股票,当锦新时代成长起来之后,黄鸣就带着张旭辉上门谈合作。
长达十几年的布局已经完成,锦新时代形成了从资源到制造再到销售的闭环。
BYD其实也想跟盛新谈战略入股,只不过一则他们暂时拿不出那麽多的资金,二则当他们找到盛新之时,盛新的责任人之时,被告知巨量的总经理黄鸣以及锦新CEO张旭辉已经在跟他们谈了。
比起二级市场投资部总经理,专注于一级市场的黄鸣要低调很多,其投资以整个巨量系的战略为主,并不一味的追求投资利润。
从前几年红火的网际网路,到现在如火如荼的新能源,黄鸣始终扮演着檀锦程影子的角色,如今在动力电池领域,黄鸣绝对是跺跺脚就能让市场震上三震的人物。